理论研究
沈正赋:传播真理:中国共产党早期报刊的主体性与功能性建构

       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领导人,坚持以真理为依托,以指导革命实践为旨归,把追求真理、传播真理、实践真理作为建党的必由之路,从而开辟了探索真理的社会新境界。其中,传播真理是中国共产党赋予党报党刊的神圣职责与历史使命。在传播真理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早期报刊发挥了主体性与功能性建构的积极作用。


       一、何以可能:党报党刊的传播功能和中共早期报刊的历史方位

       作为无产阶级政党组织的中国共产党,在建党早期就创办了一系列的进步报刊,遵循马克思主义党报党刊思想,确立了这些报刊在中国革命中的历史方位,利用它们广泛传播真理,发挥其在理论建构和思想引领上的功能。


     (一)马克思、恩格斯对党报党刊的功能定位。马克思、恩格斯曾于1848年共同创办过世界上第一家无产阶级党报《新莱茵报》,他们不仅在新闻传播的实践中运用党报党刊传播真理,而且对无产阶级的报刊活动进行理论上的总结和阐述,结合他们对新闻传播规律的理解,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党报党刊思想。马克思、恩格斯历来对新闻报刊工作高度重视,他们对党与新闻报刊之间的密切关系作过充分的论述。


     (二)列宁提出党报党刊的党性原则。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列宁在继承马克思、恩格斯党报党刊思想的基础上,第一个提出“出版物党性”概念,并对党报党刊的党性原则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论述。列宁还就党报党刊的作用和功能进行了新的拓展和形象性的阐述:“报纸的作用并不只限于传播思想、进行政治教育和争取政治上的同盟者。报纸不仅是集体的宣传员和集体的鼓动员,而且是集体的组织者。


     (三)中国共产党早期报刊的历史方位和传播使命。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在传承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党报党刊思想的基础上,结合当时中国社会的国情和自身的新闻传播实践经验,确立了党领导下的党报党刊的功能定位,明确了它们的传播使命与宣传任务。建党初期,中国共产党就把党报党刊的性质与作用做出界定,认为党报党刊是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党性,必须在党的统一领导下开展新闻宣传工作。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给党报党刊确立了明确的宣传任务和传播使命。


       二、谁在传播与传播什么:中共早期报刊传播真理的主体性建构

中国共产党早期创办了一系列报刊,他们的办报主张和新闻思想等是党报党刊传播的主要思想和重点内容,这些思想和内容都是“真理”在近代中国的具体表征与化身,都是以“真理”的名义通过党报党刊在中国大地广为传播。


     (一)高扬民主与科学两面旗帜。以陈独秀为代表的一批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对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进行深刻反思。1915年9月,以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为发端,由此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以《新青年》为宣传阵地和思想平台,以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化提倡新文化、反对迷信提倡科学为己任,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内在品质和精神走向。1918年12月,李大钊和陈独秀等在北京创办的《每周评论》,与《新青年》协同作战,在提倡民主、科学,反对封建文化道德的宣传上,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毛泽东主编的《湘江评论》和其后的《新湖南》,也明确宣告以传播、研究、实行民主与科学和俄国十月革命新思潮为职志,高举反帝反封建的大旗,大张旗鼓地进行宣传鼓动工作。


    (二)阐释和传播马克思主义。1917年,俄国爆发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中共早期杰出的政治家、新闻事业的缔造者李大钊,经过深入观察和缜密的思考,以办报著论的方式深度参与到这场深刻的社会主义革命之中,成为我党第一个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报刊宣传活动家。李大钊利用《新青年》为宣传阵地,相继发表了一系列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论文。他经常利用各种机会向社会传播马克思主义,带头在《新青年》《向导》《前锋》等党报党刊上发表了不少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文章。正是在《新青年》的影响下,全国各地进步报刊纷纷跟进,掀起了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新思潮,一些留学日本的进步青年也纷纷加盟到宣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队伍之中。


   (三)凝练出鲜明的办报主张和新闻思想。在中国共产党创建早期,一些报刊活动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凝练出了一系列具有鲜明革命色彩的办报主张和新闻思想,这些办报主张和新闻思想是真理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具体表征与呈现。


     1.重视报刊舆论的先导作用。在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中,毛泽东和陈独秀尤为重视报刊舆论的先导作用。毛泽东在从事新闻传播工作之时就深知报纸的作用,倡导组织报纸和广大读者“傍着活事件来讨论”。陈独秀在《新青年》上进一步阐述自己新的观点:“本志宗旨,重在反抗舆论。”他认为,合理的舆论固然造成过事功,但不合理的舆论却造成过许多罪恶。


     2.遵循新闻传播的基本规律。李大钊、毛泽东、周恩来等都大力倡导报刊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其中捍卫新闻的真实性、时效性原则是他们的思想共识。1922年12月12日,李大钊在北大新闻记者同志会上指出:“新闻是现在新的、活的社会情况的写真。”这一定义代表了上世纪20年代初中国共产党人对新闻认知的新水平。毛泽东历来主张报纸“要根据事实说话,不可专谈空洞的大道理。”周恩来把“考以真实”视为新闻的第一原则,同时也注重新闻的时效性,他的54篇旅欧通讯就是其“求其真相”“据实直书”新闻思想的结晶。


     3.强调报刊的“喉舌”功能。李大钊、周恩来是早期中国共产党人中率先强调报刊具有喉舌作用的报刊活动家。1916年,李大钊就把一份新办报纸取名为“晨钟”,意为“欲觉闻晨钟,令人发深省”,标志着李大钊关于报纸具有救人救世的“喉舌”作用初步形成。为了发挥报刊在教育青年、引导青年中的积极作用,李大钊把《晨钟》定位为“青年之舌”。周恩来在主编天津南开《校风》时就认为报刊是“木铎所司,千人喉舌”。当国家尚处于灾难之中,他把报刊视为表达言论的工具。


     4.明确报刊的战斗精神与报格。在中国共产党创建早期,作为思想启蒙和精神引领的旗帜,以《新青年》为代表的一批党报党刊始终行走在追求真理、捍卫真理和传播真理的前沿地带,表现出大无畏的战斗精神和无私的革命品格。《新青年》在创办过程中,无论是遭到军阀政府的威胁迫害,还是受到顽固势力的谩骂攻讦,以陈独秀、李大钊等为代表的报刊活动家、理论家义无反顾,为传播真理而不懈斗争。毛泽东主张报刊应有战斗的风格,他在主编《湘江评论》时宣称:“我们的信条是什么都可以牺牲,惟宗旨绝对不能牺牲!”我国现代新闻史上杰出的记者、编辑邹韬奋,在为《生活》周刊被封闭提前准备的文章中所写的“宁为保全人格报格而决不为不义屈”,就是这些中国共产党报刊活动家们英雄气节的真实写照。


     三、如何传播:中共早期报刊传播真理的功能性建构及其观照

     中国共产党早期报刊在宣传民主与科学、传播马克思主义、提出鲜明的办报主张和新闻思想过程中,所采取的一系列方法及其实施路径,已经成为党报党刊百年发展史上一笔宝贵的经验和精神财富。


     (一)时代化:党报党刊要把握时代发展脉搏,引领时代新潮流。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传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陈独秀、李大钊等为代表的初具共产主义思想的先进分子,虽立足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但已经分明聆听和感受到共产主义运动的铿锵足音。1915年9月,陈独秀在《新青年》创刊号发刊词中敬告青年:“中国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新青年》对民主和科学的宣传,惊醒了无数尚处于蒙昧状态中的中国青年。1918年11月,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坚定地预言:“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向导》周报的创办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已经从一个宣传主义的团体成长为领导中国革命的独立政治力量,正式登上中国的政治历史舞台,并被人们誉为中国黑暗时期的“一线曙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报党刊的历史地位和和政治影响不仅不能被边缘化、被削弱,而且必须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提升。如何进一步发挥党报党刊在引领时代发展上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习近平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提出了新闻舆论工作者必须遵循的48字职责和使命,其中把“高举旗帜,引领导向”放到第一位,足见习近平对新闻舆论引领时代发展作用的高度重视。


      (二)中国化:党报党刊要坚持把真理传播与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相结合。瞿秋白最早主张马克思主义宣传要中国化,他指出:“革命的理论必须和革命的实践相密切联结起来,否则理论便成空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共产党早期报刊活动家们,大多意识到真理传播必须与解决中国的社会现实问题相结合这个问题的重要性,纷纷把西方理念的中国化、本土化移植和改造放到宣传工作的首位。《共产党》月刊在创刊词中就明确了自己的三条宣传方针内容:一是宣传有关中国共产党建设的情况;二是着重论述探讨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三是向工农兵大众灌输马克思主义,报道国内工人运动的发展。此方针就明显体现出真理传播与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相结合。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我们要把握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的成果及其文化形态”“解决中国的问题”“从我国实际出发,坚持实践的观点、历史的观点、辩证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在实践中认识真理、检验真理、发展真理。”这段话告诉我们,马克思主义是真理,任何时候都要继承而决不能放弃,我们要善于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三)青年化:党报党刊要具有前瞻意识,善于动员社会未来力量。谁拥有青年,谁就拥有未来。青年一代是国家未来发展的有生力量,党报党刊把青年一代知识分子作为自己的宣传和教育对象无疑是最明智的选择,此举体现出中国共产党早期报刊活动家高瞻远瞩、洞察未来的开阔胸襟和战略眼光。1915年9月,在《新青年》创刊号上,陈独秀就把刊物的职志定位为“改造青年思想,辅导青年修养”。旨在唤醒青年人的思想觉悟,发挥报刊的思想启蒙教育作用。李大钊在主编《晨钟》报时,以“青年之友”“青年之舌”为职志,激励青年为再造青春中华而奋斗。瞿秋白在《<新青年>之新宣言》中要求《新青年》季刊“要由浅入深,有系统有规划的”向革命青年及劳动平民提供“社会科学的根本知识”。恽代英给主编的《中国青年》定位是“为中国一般青年服务的”,是供给青年人的“忠实的友谊的刊物”。


       2019年5月4日,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指出:“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在这些重要的历史节点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对青年人的谆谆教诲,足见党中央对青年工作的高度重视和格外关切。


     (四)大众化:党报党刊要坚持面向基层,面向群众,拜人民为师。党报党刊“大众化”“群众化”这一优良传统在建党早期就已经初步形成了。1904年,陈独秀在创办《安徽俗话报》时提倡报刊要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毛泽东在领导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工作时主张党报评论的文字要“容易为群众所了解,而非专为少数人所阅览。”中共党报史上第一份日报《热血日报》是一张通俗的政治性、鼓动性很强的小型报纸,其副刊《呼声》刊载的评论、通讯和文艺作品等具有通俗化、群众性的特色。蔡和森主编的《向导》,在发刊伊始就注意继承和发扬党联系群众的作风,认真倾听群众的意见和呼声,开辟“读者之声”专栏,刊登大量读者来信来稿,体现出强烈的读者意识、群众观念,在党的新闻事业史上开创了民主办报的先河。


       新媒体时代,虽然网络已十分发达,新闻工作者足不出户就可以从虚拟的空间中获得大量的信息资源和写作素材,但是深入一线进行调查与采访仍然是党媒记者不能放弃的新闻成长之路。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广大的新闻工作者必须增强“四力”,即脚力、眼力、脑力和笔力。其中“脚力”就放在第一位,它要求记者必须到新闻发生的现场去捕捉事实,到现实生活中去感悟社会、体察民情。只有下沉到基层一线,与群众打成一片,与群众交朋友,拜人民为师,才能真正领悟到真谛,进而传播真相和真理。


       四、结  语

       从主体性建构与功能性建构两个方面来看,中国共产党早期报刊是在中国的政治、思想、文化尚处于令人窒息的黑暗与沉闷的状态中不断孕育、成长和壮大起来的,无数仁人志士和报刊政论家、活动家怀揣思想启蒙和新闻救国的伟大理想,积极投身到办报办刊的事业之中,热情拥抱和讴歌民主和科学,深刻阐释和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不断凝练出自己的办报主张和新闻思想,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尤其是厚植中国共产党的党报党刊思想,开创了中国新闻传播事业的新局面,成为新时代党媒发展的一笔十分宝贵的精神遗产。


微信号:bianjizhiyou
扫描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