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微博
周书灵:出版产业供给侧改革需要避免的几个误区
 
 
 

保持平衡,供给侧改革不能孤立需求侧

  从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看,供过于求会导致产能过剩,供不应求会导致市场短缺。供求均衡则是较为理想的一种市场经济状态。近年来,我国出版产业的转型发展以及出版集团的建立上市,有着政府从需求侧改革角度推进的因素。现在提出供给侧改革,并不意味着出版产业要主动放弃图书的生产和销售行为,转而将重点全部放在开拓新兴阅读市场和图书品种上,而是要在保证图书生产的基础上,主动关注市场需求,开发新需求,挖掘阅读新亮点,开拓读者新市场。供给和需求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二者应该尽可能的对称和平衡,才能保证可持续发展。现在提出供给侧改革,是对之前需求侧政策的“纠偏”,而不是全盘否定。所以,在进行供给侧改革的同时,应该同时考虑需求,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明确定位,出版产业为主导,政府为引

  近年来,国家对于出版产业,乃至整个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在不断加大。从中央导向到地方政策,从税收到财政均给予了较大程度的支持。面对纸质出版的衰退,出版产业也在持续进行数字出版转型改革。一时间,在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出版集团的资金支持下,数字出版基地、物流基地等纷纷建立。但从成效看,数字出版转型成功的传统出版企业占比较小,物流基地建立后的投入使用情况也并不尽如人意。以实体书店为例,在电商的冲击下,每况愈下,实体书店靠着政府拨款、教材发行、财政优惠艰难度日。多项扶持政策的持续出台并没能挽救实体书店的整体颓势,反倒使一些有特色的实体书店生存下来,成为各城市的文化标杆。这些成功盈利、经营有道的实体书店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主动开拓阅读市场,坚守阅读阵地,大兴阅读文化。事实上,这正是供给侧改革的经营策略。

  先有市场,才有消费,有了消费,才能盈利。出版产业供给侧改革的方向,就是要将出版产业自身作为主要的经营主体,自我激活,自我创造,而不能靠着政府的优惠政策坐享其成。在这一过程中,政府将给出版产业提供市场化、法制化、国际化的制度环境,而出版产业的发展,则要依靠出版人自身开拓市场,找寻亮点,实现创新。

 

    改造供给体系,提高出版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实现供需匹配

   制度变革、结构优化以及生产要素升级被称为供给侧改革的“三大发动机”,只有发送机发挥动能,产业全要素生产率才会提高,才能实现供需相匹配。出版产业的供给侧要素包括出版人、资本等生产要素以及制度、创新等核心要素。其中制度和创新是影响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关键。单纯地追加资金,扩大企业创收金额,招聘更为高端的人才充实企业队伍,都不是提高要素生产率的主要途径,更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供给侧改革。出版产业应从结构优化的角度,以创新的核心,对综合资金投入、人才培养、产业跨界等多要素进行考量,选取最合适的发展路径和供给体系,以提质为主,减量为辅,持续进行改革发展。

 

    注重融资体系建设,为出版产业创新提供资金动力

  供给侧改革是一项耗时较长的工程,需进行大量创新性工作,而短期内难有成效,因此,需有大量的资金支持。目前,我国出版产业的融资渠道较为有限,上市则是一条能够帮助出版企业筹集资金、降低风险的有益举措。由于上市对于企业各方面考核较为严格,因此对于绝大多数出版企业而言,上市融资可望不可即。资金匮乏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出版集团的长远发展。

  国家在推行供给侧改革的进程中,对于融投资政策也有所调整。2016年3月1日,国家正式实施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新股IPO将施行注册制,注册制实施期限为2年。新股上市改革制度的推出,能有效盘活民间资本,给予有发展潜力、但缺少融资渠道的企业希望。出版企业应该抓住这一机会,积极筹备,通过上市募集资金,通过良性的资本运作壮大企业,进而依托核心优势,立足出版、超越出版,为跨界发展和战略性投资打下坚实基础。

 

 

  周书灵,博士,宿州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

  (摘自《编辑之友》2016年第6期周书灵《出版产业供给侧改革政策解读及误区分析》)

 


微信号:bianjizhiyou
扫描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