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品读
张泽青:两位编辑

说他们是编辑也好,是主编也行,反正他们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编辑的形象。

混迹于报刊业边缘几十年,见过的主编、编辑不敢说有上万,几千肯定是有的,说说印象最深的两位。

第一位,改革开放之初,一手打造了一本至今发行量都过百万的大刊。他告诉我,为了约到一位著名作家的文章,他连续几年在节日时给那位作家写信,不提约稿的事,只是代表刊物祝作家节日快乐(那时没有网络、手机,只能写信)。诚心终于感动了作家,一篇至今都称得上是作家顶级作品的文章寄给刊物并发表了,虽然只有3000字左右。一次会议之余大家聊天,一位主管部门的领导说起他年幼时的经历,听来颇有传奇色彩,可能领导也有写成文章发表之意吧,连入行不久愚钝如我者都听出意思了。但是这位主编硬是像没有听到一样,始终没有接茬。事后我猜想,他可能是怕领导的文章达不到发表在他的刊物上的水平,万一贸然约稿,会影响刊物质量。其实他多虑了,那位领导的文笔不是一般的好。后来看到他退休多年后在这本刊物多次发表的领导们自己或者请人写的文章,敬佩之心油然而生。

第二位,任出版社社长时就接二连三出好书,被业内人士交口称誉。退休了也闲不住,接手主编一本出版专业类的刊物,地处边远,不为人所知,老人家硬是在短时间内办成了同类刊物中影响力数一数二的刊物。只说我自己的经历。一天,一位同事找我,转达这位老兄向我约稿的意向,我大为惊讶,说我并不认识他呀。同事也惊讶,说会上认识他,他请她代为问候,并恳切地请她转达约稿的意向。我本来也不是能写的,事后便忘记此事。没多久,另一位同事又带来了他同样的约稿要求。我真的被感动了:一个一年顶多写一两篇文章的小人物被业界知名大编辑认可,从遥远的南方数次传来约稿的意向,真令人有受宠若惊的感觉。此后几年,我写的文章只给他的刊物。见面认识之后,常接到他的电话,问问有没有写什么。一次我说就某事想写个短文章给行业报纸,他马上说:“赶快写吧,写完给我。”我当然从命了。他对一个小人物尚且如此认真客气,他的刊物屡屡发表名家大作,成为业内知名刊物,就不足为奇了。

两位令人敬佩的编辑,心目中没有别的,只有他的刊物,只有他的作者,只有好的稿件,只有广大的读者。这样的编辑,令人敬佩;这样的刊物,读者欢迎!

有时感觉世风日下,编辑们被社会大环境所影响、制约,出现了种种大家知道的关系问题。但每每想起这两位编辑界的前辈,总是默默企盼我们出版界的编辑们都拥有这两位的职业道德、风范、人品。


微信号:bianjizhiyou
扫描二维码关注